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7日在江苏省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夏道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省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决议,紧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确立“打造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推动全省法院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021.8万件,审执结998.1万件,结案标的额7.1万亿元,分别比前五年上升44.3%、47.9%、178.9%,其中省法院受理案件11万件,审执结9.5万件,分别上升90.8%、80%。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提升江苏法治核心竞争力,推进南京法治园区建设,一批优质司法资源进驻,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法律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贯彻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一审审结商事案件75.3万件,标的额8748.7亿元。服务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出台26条措施,审结平台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案件2332件。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沪浙皖法院建立9项协作机制,推进信息全域共享、法律适用统一。妥善化解新型基建、产业升级等领域矛盾纠纷,保障沿江高铁、京沪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实施。完善企业信用治理,联合省发改委等部门建立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为47794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开展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的改革试点,为64名诚信的创业失利者提供东山再起的机会。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省市县全覆盖,审结破产案件1.4万件,释放沉淀资产1万多亿元,安置职工23.9万人,盘活土地房产1.9亿平方米,一批企业经清算有序退出市场,南京建工、申特钢铁等972家企业经重整获得新生。
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制定相关司法文件20余份,与省工商联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协作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对不构成犯罪的民企负责人依法宣告无罪,让企业家敢闯敢干、安心经营。开展“法润民企”、“六访六助”等活动,走访企业3.2万家,促进企业防范风险、合规经营。强化善意文明司法,利用“物联网+执行”、“放水养鱼”等柔性执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扬州某被执行企业手握亿元订单,但因厂房租赁纠纷败诉被申请限期搬离,法院组织十余轮磋商促成延期搬离,并帮其找到新厂房,保障了接续生产、按时交货。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出台36条措施,创新审判机制和裁判规则,新增无锡、徐州知识产权法庭,4家知产法庭全国最多,一审审结知产案件10.7万件。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对298件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最高判赔2亿元。创设知识产权省级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成立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增强保护合力,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产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中,江苏得分全国第一。审结华为公司与康文森公司专利权案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的案件,保护重大发明成果和技术创新,助企攻坚“卡脖子”难题。某外国企业状告江苏微导公司专利侵权,法院依法认定利用已公开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构成侵权,促进国内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出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14项措施,设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基地,审理全国首例恶意干扰百度搜索排序结果的“万词霸屏”案,依法打击网络黑灰产业。审结涉粮食新品种案244件,依法保护“农业芯片”。强化著作权保护,审理《流浪地球》、“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品被盗版等重大案件。江苏两项创新举措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首批典型案例,2个案例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典型案例,省法院连续三年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
服务美丽江苏建设。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设立全国首家环境资源法庭,首创环境资源审判“9+1”机制,被中央深改委办公室向全国推介,审结环资案件4.3万件。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审结环境污染案件1402件。贯彻长江保护法,审结相关案件814件。审理“3·07长江特大非法采砂案”,在全国首次主动跨省移交生态修复金,促进长江全流域一体化保护;审理“高邮湖特大电捕鱼案”,农业农村部组织21省渔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旁听庭审,促进环境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互动。强化滩涂湿地保护,审理高公岛紫菜养殖非法占海系列案,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累计清退非法养殖4500亩,有效改善近海环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全国首家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馆,审理“特大走私象牙案”、“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案”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案要案。首创全链条追责、劳务代偿等一批裁判规则和执行机制,建立长江新济洲、海洋牧场、条子泥等42个生态修复基地,推广异地补植、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新模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编写《漫画生物多样性保护》被央视《读书》栏目作为特色好书专题推荐,以江苏环境司法为背景的环保大剧《江河之上》即将开播。省法院在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展示江苏环境司法生动实践,4个案例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典型案例。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国率先设立苏州、无锡两个地方国际商事法庭,新设3个自贸试验区法庭,建立健全外国法查明和中立评估调解机制,着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台案件11570件,涉及143个国家和地区,西门子、香奈儿等多家全球知名企业主动选择在我省提起诉讼,涉外商事判决得到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承认和执行,涉外司法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针对涉外司法领域长臂管辖、平行诉讼等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斗争,依法驳回28起案件外方当事人管辖权异议,坚决维护国家司法主权。服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举办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司法协作论坛,化解相关纠纷1457件。贯彻外商投资法,审结相关案件99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服务RCEP高质量实施举措,助力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南京海事法院实现良好开局,3年受案8406件,跃居全国11家海事法院第4位。在一起船舶建造案中,挪威船东主动选择南京海事法院管辖,该院27天即化解持续5年多的国际纠纷,受到外方当事人由衷赞许。
服务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全省法院共组织48.4万人次投入一线防控,省法院出台21份司法文件,强化疫情应对分类指导,建成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在线立案、在线开庭、在线调解、在线执行成为司法新常态,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依法打击暴力伤医、制假售假等涉疫犯罪,一审审结此类案件962件。落实“苏政40条”,出台12条司法措施,为企业纾困,帮群众解难。苏州中院调解两起案值达5.5亿元的金融案件,引导双方达成延期还款协议,盘活企业流动资金。南通、睢宁等法院协助破产重整企业恢复防疫物资生产,实现各方利益共赢。4个案例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复工复产典型案例。
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高水平安全
严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犯罪。一审审结刑事案件37.5万件,判处罪犯52.6万人。严惩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间谍窃密、邪教等犯罪,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严惩严重践踏基本人权、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犯罪,对暴力抗法袭警的马氏兄弟、杀害南医大女学生的麻继钢、杀害瘫痪老人的保姆虞海娣等罪大恶极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严惩毒品犯罪,审结相关案件13102件。2022年八类严重暴力犯罪受案数比2017年下降35.7%,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省份之一。
维护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严从快审结案件6020件,为群众挽回损失6.9亿元;对被告人达800多名的“10·30”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涉案金额近30亿元的“创赢集团”网络诈骗案罪犯依法严惩。参与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审结案件141件,对虚构“地宫穴位”等涉老项目,骗取资金近19亿元的朱国华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在东鼎保健品诈骗案中,常州法院会同有关部门为418名受害老年人,全额追回1161万元“养老钱”。严惩制售“毒牛肉”、生理盐水假冒疫苗等犯罪,守护食药安全。严惩高空抛物、抢夺方向盘、偷盗窨井盖等犯罪,守护出行安全。严惩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守护生产安全。审理全国首例“暗网”传播淫秽物品案、网络“爬虫”侵入直播平台盗取用户信息案,守护清朗网络环境和个人信息安全。
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坚持依法严惩、不枉不纵,坚决“打伞破网”、“打财断血”,一审审结涉黑涉恶案件1293件8843人、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案件291件311人,处置“黑财”80.3亿元,对聂元元、索春瑞等黑恶势力组织者依法判处死刑,实施“套路贷”疯狂敛财的周化侠、“软暴力”非法讨债的龚品文、侵蚀基层政权的“沙霸”嵇玉东等一批为害一方的黑恶团伙受到依法严惩。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建立常治长效机制18项,发送司法建议1268件,促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省法院连续三年被全国扫黑办表彰为扫黑除恶先进单位。
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打虎拍蝇”不放松,完善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一审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犯罪案件4615件5800人,其中项俊波、陈刚等原中管干部9人,祁彪、杜荣良等原省管干部64人。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审结贪污挪用扶贫款、拆迁款、社保资金等犯罪案件401件。依法惩治“影子公司”、“影子股东”等新型、隐性腐败犯罪,隐藏在安全生产事故、融资平台背后的腐败犯罪,一批“靠企吃企”、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受到严惩。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审结行贿类案件544件,追缴行贿非法获利11.8亿元,斩断“围猎”腐蚀利益链。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一审审结金融案件46.8万件,标的额5506.2亿元,依法维护金融安全。妥善审理证券、期货等重大案件,审结“原油宝”系列案件全国第一案,为依法高效处理这批波及全国的系列纠纷提供了范例;审结澄星股份破产和解案,有效化解上市公司退市风险。积极参与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审结“钱宝”、“统资联”等重大非法集资案件180件,追赃222.7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套路贷”及虚假诉讼专项整治,研发全国首个“套路贷”智能预警系统,对民间借贷等8类案件强化甄别防范,民间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妥善化解涉“问题楼盘”矛盾纠纷,淮安法院通过府院联动推进“淮海青年城”复工续建,实现拿房、办证、清债“三个百分百”;南通法院走访全市500家建筑企业,量身定制7大类26项行业风险提示手册,促进房企防范风险平稳发展。
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制定20条司法措施,着力打造“钢铁长城、齐心共筑”司法拥军工作品牌,全省三级法院均设立涉军维权专门合议庭,畅通快审快执绿色通道,一审审结涉军案件2176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受到官兵欢迎。如期完成涉军停偿司法保障工作,审执结案件数占全国总数的1/8,南京中院受到中央军委表彰。
三、坚持人民至上,守护高品质生活
强化民生司法保障。立足司法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审审结民事案件373.5万件,用心用情化解涉诉信访,努力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5家法院获评全国首批“为民办实事示范法院”。设立全国首家地方劳动法庭,注重保护劳动者权益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并重,全省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21.1万件。持续开展治理欠薪等涉民生专项执行行动,执行到位246亿元,其中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39亿元。会同省人社厅等部门出台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见,审理外卖骑手“被个体户”案,破解网络用工劳动关系认定难问题。适用民法典审理“胚胎移植手术被拒”、“医美整容失败索赔”案,妥善化解医患矛盾;审理“微信朋友圈骂人”、“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案,加强人格权保护;审理“老小区加装电梯受阻”、“团长带货售假”案,促进和谐社区建设。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强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坚决惩治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拐卖和性侵害犯罪,审结相关案件11291件。参与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整治,排查案件210万件,移送犯罪线索877条,对受害人及时救助。审结婚姻家庭案件53.6万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1309份。审理女职工“延长产假被解雇案”、“诉请补发生育津贴案”,判令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全国率先实现三级法院少年审判机构全覆盖,审结涉少案件6.1万件,发出家庭教育令917份、从业禁止令134份,救助困境儿童582人。审理全国首例电竞酒店向未成年人提供上网服务案、未成年人网游充值退款案等案件,判令经营者停止违法行为,防范未成年人打赏主播、沉迷网游。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推行心理疏导、轻罪记录封存等机制,我省未成年人再犯罪率保持在13‰较低水平。
加强公共权益保护。强化涉英烈权益、消费、安全生产、环境资源等公益保护,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消费公益诉讼赔偿金、生态修复金管理使用办法,审结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1312件。审理“辣笔小球侵害英烈名誉案”、“革命烈士墓地被侵占案”,以法治力量维护英烈形象、弘扬英烈精神,3个案例入选全国法院涉英烈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审理全国首例电视开机广告公益诉讼案,推动生产商设置开机广告“一键关闭”功能,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审理全省首例安全生产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督促某居民区附近企业升级老旧生产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审理全省首例海洋领域非法采矿公益诉讼案,严惩越红线闯禁区盗采海砂行为,保护海洋自然资源。
全力兑现胜诉权益。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任务,保持执行工作高水平运行,以全国约1/20的执行人员承担了近1/10的执行案件,执结案件304.5万件,执行到位4522亿元。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一号文件”,推动形成31家单位参与的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迭代升级执行“854”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执行工作深刻变革。网络查控系统实现一键查询、线上控制,有效破解查人找物难,累计查控548.9万件次、冻结资金2570亿元。司法拍卖系统有效破解财产变现难题,有效防范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拍卖成交2410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120亿元。联合信用惩戒机制让严重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63.9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建成智能执行指挥中心,显著提升执行效率,首次执行结案平均用时从154天缩短至81天,结案率从75.2%提高到97.1%。
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紧扣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出台45条措施,建立23个司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审理涉农电商、乡村文旅等案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宜兴法院依托“法官+工作站”模式,服务“陶乡”、电缆城等产业发展。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惩破坏土地资源犯罪,审结土地“三权分置”案件17562件。镇江法院妥善化解山水湾公司土地承包纠纷,900亩特色农业承包协议得以继续履行,射阳法院妥善化解融通公司万亩养殖水面清退纠纷,促成企业追加4.5亿元投资,既保障了村民收入和企业发展,又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可点击链接查看原文:https://www.jsfy.gov.cn/article/94851.html